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春雨菌业
查看: 1029|回复: 0

黑木耳小孔栽培生产技术规程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1)
发表于 2014-4-15 18: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防螨虫,就有金雕防虫灵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黑木耳小孔栽培菌种要求,菌袋生产、刺孔、催芽、分床、出耳管理、采收晾晒方法、后潮耳管理、包装、运输、贮藏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东北地区春季小孔栽培黑木耳。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728-1991  食用菌术语
  NY/T 528-2002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GB 19169-2003   黑木耳菌种
  GB/T 6192-1986   黑木耳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小孔栽培
  黑木耳袋料栽培时,在菌袋周身开小孔出耳,产出的黑木耳具有耳根小、单片、出耳整齐、出耳的茬数多、采摘时省工、晾晒时干得快等优点,这种黑木耳的栽培方式,叫小孔栽培。
  3.2 免颈圈法菌袋封口
  黑木耳在菌袋制作时,在菌袋中间打孔,将料面上部的菌袋窝入中间的孔中,然后用棉塞将孔堵严。
  3.3 菌棒法菌袋封口
  与免颈圈法相似,只是将菌棒插入中间的孔中。
  4 菌种选择
  菌种首先应符合GB 19169的要求,小孔栽培要选择适合的片状菌种,耳片的颜色要以黑褐色、正反面区别明显为好,要求选择耳根小、展片好、圆边、脉筋少、耳厚的优良品种。
  5 菌袋生产
  5.1 栽培菌袋的选择
  应选择袋料亲和力好的优质薄袋。
  5.2 栽培原料的选择
  黑木耳生产的主要原料是木屑,木屑以硬杂木为主,软杂木屑只能小比例掺用,以免影响培养基的固定性。辅料中麦麸、豆饼粉都要粉的细一些,利于混拌均匀,提高培养基的固定性和持水性。
  5.3 生产配方
  常用小孔栽培培养基配方(三级菌):
  配方1:86.5%硬杂木屑,2%豆粉,10%麦麸,0.5%石灰,1%石膏。
  配方2:84.5%硬杂木屑,2%豆粉,12%稻糠,0.5%石灰,1%石膏。
  配方3 69.5%硬杂木屑,20%玉米芯,2%豆粉,8%稻糠(麦麸),0.5%石灰,1%石膏。
  含水量均在60—65%。
  5.4 拌料
  拌料的目的是使主料、辅料和水充分混拌均匀。拌料水分应略大一点,以袋底“发黑”、有几毫米的水渍为好。
  5.5 装袋
  小孔栽培要提高装袋的标准,培养料不但要装实,更要上下松紧一致,料面平整无散料,袋料紧贴,塑料袋无褶皱。提高装袋的质量,关键是所用的装袋机的好坏,建议使用防爆装袋机。
  5.6 封口
  采用免颈圈法或菌棒法封口。
  5.7 灭菌
  培养基配制后应在4小时内进锅灭菌。木屑培养基灭菌0.12Mpa,1.5h或0.14Mpa-0.15Mpa,1h,谷粒培养基0.14Mpa-0.15Mpa,2.5h。装容量较大时,灭菌时间要适当延长。灭菌完毕后,应自然降压,不应强制降压。常压灭菌时,在2h之内使灭菌室温度达到100℃,保持100℃8h-10h。
  5.8 出锅
  出锅时要趁热将菌筐搬到冷却室或接菌室,刚出锅的菌袋发软易变形,造成袋料分离,要等菌袋稍凉变硬后再从菌筐中拣出。
  5.9 接种
  5.9.1 接种室(箱)的基本处理程序
  清洁→搬入菌袋(瓶)→接种室(箱)的消毒处理→接种
  5.9.2 接种室(箱)的消毒方法
  用药物消毒并用紫外灯照射。
  5.9.3 接种操作
  在无菌室(箱)中严格按无菌操作接种,接种完成后及时贴好标签。
  5.9.4 接种室(箱)后处理
  接种室每次使用后,要及时清理清洁,排除废气,台面要用75%酒精或新洁尔灭溶液擦拭消毒。
  5.10 养菌
  5.10.1 培养室处理
  培养室每年用石灰水彻底粉刷一次,在使用的前两天,采用药物消毒,菌种培养期间使用来苏水或新洁尔灭进行空气消毒.
  5.10.2 培养条件
  5.10.2.1 温度
  原种和栽培种最适生长温度为22℃-25℃.在菌种培养过程中注意室温、堆温、料温的变化,以料温恒定22℃-25℃为基准,控制室温变化。一般情况下,菌种萌发期,室温控制在26℃-28℃,生长期室温控制在22℃-25℃,菌种培养后期室温控制在16℃-20℃。
  5.10.2.2 通风
   随着培养时间的加长,菌丝量的增加,逐渐增加通风量。培养前期少通风或不通风,培养后期多通风。
  5.10.2.3 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40%左右。
  5.10.2.4 光照
  避光培养。
  5.10.3 培养期的检查
  各级菌种培养期间应定期检查,及时检出不合格菌种。
  6 刺孔
  6.1 孔型
  小孔多采用刺孔器刺孔,小孔的形状主要有“O”、“︱”、“△”等,“O”、“︱”
  产出的木耳单片、无根、耳厚、边园,品质好,所以小孔单片栽培要选用“O”、“︱”形口的刺孔器。
  6.2 孔径
  小孔栽培刺的孔径一定要小,孔径应在4~6mm左右。过大易连片成朵,过小易憋芽。
  6.3 孔距
  小孔栽培的孔间距应在2.0cm~2.5cm之间。
  6.4 孔数
  小孔栽培的孔数宜多不易少,少了菌丝体提供的营养集中,长出的木耳易连片成朵,同时影响产量;常规菌袋装袋18cm~20cm高,孔数应在100~140个之间。
  6.5 开孔时间
  小孔栽培刺孔时间与常规“V”口划口时间相比应略晚几天,当每日最高气温稳定在10℃时进行刺孔。
  6.6 刺孔摆放
  菌袋拉到栽培场地,要将菌袋按2行4~5层摆放到出耳床上,盖草帘复壮菌丝。同时提高地温,4~5天菌丝变白后,进行刺孔。刺孔后,温度低仍可垛袋复壮菌丝,温度适宜应及时摆放在菌床上,菌床摆放前要浇一遍透水,将刺孔的菌袋按袋间距3~4cm品字型摆放。
  7 催芽
  7.1 催芽的原则
  催芽阶段应坚持“保湿为主、通风为辅、湿长干短、后期增湿”的原则。
  7.2 室内催芽
  温度应控制在20℃以下,防止伤热;可采用向地面洒水、用加湿器等措施增加湿度。
  7.3 室外催芽
  摆好催芽袋后,盖塑料布、草帘,保湿催芽。如遇高温天气(24℃以上)应往草帘上浇水降温;通风不能过勤,以早晨通风一次为宜,每次20~30分钟,水分不够要及时补水,以用手触摸菌袋能够感觉到菌袋上有水珠,但不往下滴为宜。木耳长到1cm左右时应撤去塑料,盖草帘浇水保湿,早晚通风。
  8 分床
  分床不易过早,过早木耳易长成丛状;待耳芽出齐并长至1~2cm后分床,分床时袋间距10cm即可。
  9 浇水管理
  分床后第一天不浇水,第二天开始给水,每天上午10点前,下午3点半以后浇水,中午气温高时不浇水。并坚持“看天气温度浇水、看耳看菌定量、细水勤浇、干透湿浇”的原则。一看天气浇水:晴天温度适宜可多浇水,阴天可少浇或不浇;二看温度浇水:气温低时,早晚不浇水,可在白天浇水,使木耳晚间生长;三看耳片浇水:停水后如果耳片很快变干“显白”应继续浇水,反之不用浇水;四看菌袋浇水:当菌袋水分较大时菌袋较重,应少浇水或停止浇水;五要看是交替:干可干2~3天,干的比较透,以耳根干为好,湿要把水浇足,细水勤浇,连续浇水2~4天,干湿交替,直到木耳生长结束。
  10 采收晾晒
  小孔木耳采收一定要及时,原则是够大就采。当木耳展片直径为3cm时就要及时采收。
  小孔木耳晾晒时要摊薄一点,保证干耳形状好。小孔木耳一般早采晚收,一天就干。
  11 采收后管理
  一潮耳采收后,一般在6月中旬,只需晒袋1~2天,就要浇水,要勤浇,加大浇水量,这样浇水15天左右,第二潮耳就能长成,及时采收。二潮耳才收完,就进入高温季节,可停止浇水,立秋前将袋顶风化的菌袋撕破,进行浇水管理,浇水量大一些,在上冻前还可再采收一潮木耳。
  12 包装、运输、贮藏
  12.1 包装要求
  黑木耳用白色棉布袋外套麻袋(符合GB 731-81规定)包装。盛装黑木耳的包装袋,必须编织紧密,坚固,洁净,干燥,无破洞、无异味、无毒性。凡装过农药、化肥、化学制品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包装袋,不得用于包装黑木耳。
  包装袋外应缝上布标,内放标签,标明品名、等级、重量(毛重、净重),写上产地,封装验收人员姓名或代号,并印有防潮标记。
  12.2 运输
  黑木耳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曝晒,防潮湿,防雨淋。用敞篷车、船运载黑木耳要加盖防雨布。严禁与有毒物品混装,严禁用含残毒、有污染的运输工具运载黑木耳。
  12.3 贮存
  贮存黑木耳的库房,库内地面要具有防潮设施,防止底部受潮。黑木耳在装卸和堆垛时不得踩踏包件或在耳包上坐卧。严禁与有毒、有异味和易于传播虫害的物品混合存放。入库后要防治害虫、鼠类危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招租,详情进入。

广告联系|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春雨菌业 ( 黑ICP备13005302号-1 ) 本网站为公益性服务网站,刊载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权利之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GMT+8, 2024-4-30 06:30 , Processed in 1.563032 second(s), 5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