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春雨菌业
查看: 2580|回复: 0

猪苓纯菌种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1)
发表于 2012-5-10 21: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防螨虫,就有金雕防虫灵
作者:李铜 韩向宁 吕飞 林阳 董燕  摘要猪苓纯菌种人工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引进的品种中猪苓3号和猪苓8号综合表现较好,值得试验推广;栽培技术上,应选择阴坡密林腐殖土种植,种植时间适当提前;管理上,前期保湿防大雨冲淋,夏季防干旱和高温,冬季保温防冻。 猪苓.jpg
  关键词猪苓;纯菌种;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是一种珍稀名贵药用菌,价值极高,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日益上涨。目前野生资源濒临灭绝,人工栽培受种源限制,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差[1-3]。鉴于此,目前国内各地开始研究发展纯菌种人工栽培技术。如技术攻关成功,推广应用前景可观,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对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4-6]。笔者通过3年人工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引进外地猪苓纯菌种,再转管扩大培养成纯菌种栽培种,然后在山区密林坡地、山外塑料大棚、地下室或窑洞环境下进行纯菌种掰块木段伴栽、纯菌种木段打眼点种、纯菌种代用料木段伴栽、塑料袋熟料接种栽培、枝条作菌材繁殖种苓等试验,观察纯菌种猪苓生长情况,以筛选出适宜蓝田县栽培的猪苓纯菌种并提出其栽培技术规范,取得一定成效。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猪苓纯菌种品种比较试验
  引进光大1号、03-1号、03-2号、猪苓8号、猪苓3号等5个品种,实际参试品种为03-1号、03-2号、猪苓8号、猪苓3号。共设4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试验地点在葛牌镇化坪村和雷家村,田间小区随机排列,2次重复。播种时先挖约20 cm深的坑,在坑底铺上3~5 cm厚的湿树叶,然后将直径6~10 cm的段木均匀排开,把猪苓菌种和蜜环菌均匀摆放其间,再撒1层树叶,上面覆2~5 cm厚沙土。各生育期严格管理,认真及时观察记载。
  1.2枝条作菌材繁殖种苓试验
  参试品种为03-2号和猪苓8号,试验地点在泄湖镇兀岩村、葛牌镇化坪村和雷家村,田间小区随机排列,2次重复。播种方法为:先挖20 cm左右深的坑,在坑底铺上3~5 cm厚的湿树叶,然后将直径2~3 cm的硬杂木枝条均匀撒开,把猪苓菌种和蜜环菌均匀摆放其间,再撒1层树叶,上面覆2~5 cm厚沙。各生育期认真及时观察记载,严格操作管理。
  1.3纯菌种栽培猪苓试验
  设置木段打眼点种栽培模式、纯菌种掰块木段伴栽模式、纯菌种代用料木段伴栽模式和塑料袋熟料接种栽培模式,在蓝田县东部山区九间房乡韩坪村和南部山区葛牌镇雷家村和化坪村共设立3个试验点,选择阴坡和半阴半阳坡2类栽培场地、密林砂质土和密林腐殖质土2类土壤,设置每窝2层和单层种植方法。参试品种为03-2号和猪苓8号,田间小区随机排列,2次重复。播种方法为:先挖20 cm左右深的坑,在坑底铺上3~5 cm厚的湿树叶,然后将直径2~3 cm的硬杂木枝条均匀撒开,把猪苓菌种和蜜环菌均匀摆放其间,再撒1层树叶,上面覆2~5 cm厚沙。认真及时观察,严格管理记载。
  1.4山外特殊环境条件下猪苓纯菌种人工栽培试验
  参试品种为03-1号、猪苓8号,试验地点在史家寨乡侯家村窑洞内和泄湖镇兀岩村大棚内及地下室各1个,在山外设置大棚遮荫条件下栽培、窖洞栽培和地下室栽培3种环境,生料接种和熟料接种2种模式。试验小区随机排列,2次重复。大棚内播种方法为:先挖20 cm左右深的坑,再在坑底铺上3~5 cm厚的湿树叶,然后将直径2~3 cm的硬杂木枝条均匀撒开,把猪苓菌种和蜜环菌均匀摆放其间,再撒1层树叶,上面覆2~5 cm厚沙。认真及时观察,严格管理记载。
    2结果与分析
  猪苓8号和猪苓3号发菌快,菌丝满袋快,田间成苓早,数量较多,田间抗湿、抗旱、抗逆性都较好。03-1号和03-2号发菌速度慢,菌丝满袋时间长,田间成苓晚,成苓数量比猪苓8号和猪苓3号少,田间抗旱性好,抗湿性不好。光大1号在实验室转管培养过程中不能形成猪苓菌丝,试验中去掉。引进4个品种中,猪苓3号和猪苓8号近两年来表现较好,值得试验推广,03-1号和03-2号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据2009年9月观察,2008年4月16日在九间房乡韩坪村种植的纯菌种栽培猪苓技术模式研究试验当年6月成白苓,11月转灰苓,2009年4月侵染蜜环菌,9月生长出许多子实体,目前长势良好,每棒生长5~7个,大小均匀,板栗状,直径3~5cm,已长出许多子实体。该试验在分析总结先前试验得失的基础上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主要是选择了阴坡密林腐殖土种植,种植时间适当提前,种植时菌袋质量较好,管理上前期保湿防大雨冲淋,夏季防干旱和高温,冬季保温防冻等措施及时到位。
  结合其他试验得出,田间种植的猪苓菌种袋,菌种质量要好,播种时菌丝要发满袋,播种时间山区4月20日以前,山外4月10日以前,越早越好。播种地山区林地海拔1 200~1 600 m,阴坡或半阴半阳坡,密林中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轻砂土壤,以颗粒状团粒结构疏松腐殖土最适合猪苓生长。坡度15~30°、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或修整平坦,顺坡挖窝子,窝深20 cm,不宜过深,长70 cm、宽60 cm,窝距50 cm,猪苓菌棒摆放1层最好,猪苓种块掰鸡蛋大,宜大不宜小,蜜环菌菌枝和菌棒要培养好再和猪苓种一块种植。由于猪苓核往地上长,上覆腐殖土不能超过10 cm。刚播入田间的菌种,在白苓期以前要特别防雨淋水淹、防干旱和30 ℃以上高温曝晒。木段打眼点种栽培法,点种量少,成苓小,一般每眼长苓1~2个,不易成活。该栽培法在蓝田县暂不推广。代料两段式栽培法有其可取之处,优点是抗杂菌保湿好,掰块大易成苓,缺点是前期怕雨淋,后期有害虫侵染。用枝条作菌材繁殖种苓试验表明,枝条幼嫩,初期发菌快,但只能耐用1年,如需繁种仍要加入部分直径4 cm以上的菌材。山外特殊环境条件下栽培猪苓试验表明,大棚内夏季温度太高,不适合猪苓生长发育;地下室气温比较稳定,夏季高温时可控制在28 ℃以下,环境适宜进行人工猪苓纯菌种栽培。
  据2009年9月观察,2008年春季泄湖镇兀家岩地下室熟料袋栽培试验当年8月接种,9月猪苓菌丝满袋,10月成白苓,12月转灰苓,目前猪苓板栗状,扁圆形,直径3~6 cm,长势良好,温湿度环境适宜,有2袋已长出子实体。表明猪苓菌丝满袋后再接一段熟料袋培养期,在熟料袋上进行菌丝成核过程,成灰苓接上蜜环菌后再田间种植。这样可使大田人工种植基本同野生猪苓人工栽培模式在起点上达到同一水平。在熟料袋配制好后一次性同时加入长好的蜜环菌枝和猪苓种块,以把白苓期、灰苓期、灰苓和蜜环菌侵染这3个时期放入熟料袋进行培养栽植,便于控制猪苓菌生长的温湿度,防止雨淋和水泡猪苓种块和菌料块,也可防止干旱或曝晒对菌料和幼苓的不利影响。
  3结论与讨论
  灰苓越冬后部分消失,原因可能是冬前形成的灰苓正处于白苓向灰苓转化的过渡期,不是真正的灰苓,而蜜环菌只侵染灰苓和幼嫩的黑苓,所以不能被蜜环菌侵染,形不成营养共生关系,越冬期营养消耗殆尽而消失。山区纯菌种掰块栽培和山外地下室熟料袋栽取得成功,但获得种苓数量有限,为获得大量种苓,还需进一步完善栽培技术。
  猪苓人工纯菌种种植当年形成的苓块抗逆性差,灰苓越冬后部分消失。建议纯菌种种植时一定要选择适宜的场地,播种时采用优质适龄的菌种,管理上前期保湿防大雨冲淋、夏季防干旱和高温,冬季保温防冻等措施要及时到位。山区纯菌种掰块栽培法田间种植初期,建议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模式种植,这样能提高地温,延长猪苓生长时间,还可防雨淋,高温到来时揭去地膜再采取遮荫防晒措施,保证幼苓安全过夏。熟料袋栽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繁种模式,经过接种培养一年后可得到栽培要求的种苓,然后可进行山区扩大种植,是一种可靠的栽培模式。
  
  4参考文献
  [1] 许广波,傅伟杰,李如亮,等.长白山区猪苓半人工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4,26(4):241-244.
  [2] 陈德育,李学俊,田广文.猪苓菌核代料栽培技术初探[J].食用菌,2007,29(5):43.
  [3] 陈文强,邓百万,刘开辉,等.中低海拔地区猪苓人工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7(4):167-169.
  [4] 周大林,杨长群,衡永,等.伏牛山猪苓人工栽培的试验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4,18(1):51-53.
  [5] 邱兆.人工栽培猪苓效益可观[J].农村实用技术,2005(2):7.
  [6] 丁乡.猪苓栽培技术[J].农村百事通,2007(10):3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招租,详情进入。

广告联系|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春雨菌业 ( 黑ICP备13005302号-1 ) 本网站为公益性服务网站,刊载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权利之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GMT+8, 2024-4-28 00:30 , Processed in 1.591314 second(s), 6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