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蘑发菌期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栗蘑在制菌和发菌阶段时常受脉孢霉、青霉菌、曲霉菌等竞争性杂菌感染,一旦发病如不及时防治,常常导致制种或发菌失败。1 症状表现
被污染的菌种或培养料,在料面或棉塞上迅速形成蓬松的灰白色霉层,状如粉笔沫,即孢子堆,分生孢子主要借气流和风传播,传播感染能力极强,能在1~2d内污染整个培养室,发生严重时病菌可冲破塑料袋向外生长。
2 发病规律
2.1 病害初侵染源主要来自接种和培养初期感染,高温高湿季节利于该病害流行。
2.2 菌种质量差、菌龄过长,菌丝生长弱,发病重。
2.3 接种及发菌场地不卫生,无菌条件差,灭菌不彻底,棉塞受潮、过松,菌袋有沙孔、技术工人操作不熟练发病严重。
2.4 培养料含水量偏高,空气相对湿度较大,发菌室温度较高以及通风不良发病重。
3 防治方法
3.1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菌种(株)。选择适应能力好、抗病能力较强的菌株,如迁西1号、迁西2号。使用菌龄短、长势旺盛的优质母种和原种,接种后尽快形成生长优势,抑制杂菌侵染,使用世代过多的母种要及时提纯复壮。
3.2 培养料处理
3.2.1 要选择新鲜、无霉变、无结块的培养料,使用前日光暴晒3~4d。
3.2.2 在拌料时加入培养料干质量0.1%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料,可有效控制发病率。但注意不要使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料,以免对栗蘑菌丝生长产生抑制。
3.2.3 调节好培养料的碳氮比、pH值和含水量。碳氮比一般应掌握在20∶1~25∶1之间,pH值5.5~6.5,含水量在60%左右,以用手攥料恰好指缝不出水为标准。培养料要随拌随用,以防酸败。
3.3 培养室消毒。在每个生产周期开始前,要对培养室及周边环境,彻底清扫,搞好卫生,清除杂物灰尘,在发菌培养前严格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可选择。
3.3.1 硫磺熏蒸。按每立方米20g的硫磺粉用量,与锯末混合点燃,熏蒸24~48h。
3.3.2 甲醛熏蒸。每立方米用甲醛10ml,直接加热蒸发,熏蒸12~24h。
3.3.3 漂白粉消毒。用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1000g加水30L喷洒墙面、地面。
3.3.4 石灰水消毒。用10%石灰水对消毒物体表面进行喷洒或粉刷。
3.3.5 百菌清烟剂消毒。每立方米用量4g,直接点燃,密闭熏蒸60min。
3.3.6 杀菌剂消毒。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粉剂1000倍液,喷洒地面和墙面。
3.4 其他方法
3.4.1 保证灭菌时间。常压锅灭菌必须在锅内温度达到100℃后维持10~12h。高压锅灭菌时在压力达到1.5个压力后需维持3h。
3.4.2 防止棉塞受潮,选用优质菌袋,菌袋厚度要求0.5~0.6mm,没有微孔。
3.4.3 及时清除受感染菌袋,对轻度棉塞感染,可用0号柴油处理感染部位,若分生孢子已形成,用克霉灵600倍或多菌灵1000倍溶液蘸湿的纱布(或报纸)轻轻包住袋口,防止孢子随气流飞散,送到室外烧毁或深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