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春雨菌业
查看: 1454|回复: 0

潘岩峰利用温室秋冬栽培两茬袋装鸡腿菇经验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1)
发表于 2012-3-27 19: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防螨虫,就有金雕防虫灵

     新乐市长寿办事处液体菌种厂厂长潘岩峰,2001年秋至2002年春利用熟料袋栽培法,在每个实种面积280平方米的四个温室内栽培两茬鸡腿菇,获产值15.6万元,扣除全部成本4.2万元,4个温室纯收入11.4万元。总结他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栽培形式
     鸡腿菇栽培料于8月下旬发酵,9月上旬接种发菌,10月下旬将菌棒入棚栽培出菇,11月中旬采收头茬头潮菇;11月下旬二茬菇接种发菌,为栽培第二茬做好准备,12月中旬采收头茬二潮菇;第二年元月上旬采收头茬三潮菇;元月下旬种植第二茬鸡腿菇,4月底结束鸡腿菇生产。
     二、栽培配方
     以下4种配方可根据当地原材料具体情况任选一种,均可达到相应生产效果。
     (一)棉籽皮100公斤、磷肥2公斤、尿素0.5公斤、石灰2公斤、水150--160公斤。
     (二)玉米芯籽100公斤、磷酸二铵1公斤,石灰3.5公斤、水150公斤。
     (三)玉米秸粉80公斤、马粪粉20公斤、尿素1公斤、磷肥2公斤、石灰3公斤、水150公斤。
     (四)玉米秸粉60公斤、棉籽皮30公斤、干马粪10公斤、尿素1公斤、磷肥2公斤、石灰3--4公斤、水150公斤
     三、培养料发酵
     先将原料充分预湿堆积发酵,每堆不少于3立方米。当温度达到60--65℃时,维持12小时后翻堆,翻堆后再升温到60--65℃,保持12小时,共翻堆3次,以发酵料呈深褐色,有发酵香味,无臭味,无氨味,pH值(酸碱度)7--8,含水量60--65%为宜。发酵结束后,摊凉、准备装袋接种。
     四、装袋接种
     发菌用薄膜袋折径22--24厘米,长35厘米,菌种掰成红枣大小,用4:5:5:4接种法,即袋口两端分别接4块菌种,中间每隔12厘米装五块菌种,共接种4层,装实培养料袋后,以手托袋中间而两端不下垂为度。袋装好后用一直径3厘米尖木棍从袋两端穿通,以利透气,供氧,菌种用量为干料的15--20%。
     五、发菌
     菌袋装好后摆放在室内,室温高时两层一垛,室温低时四层一垛,垛与垛相距40厘米,以利散热和防温度升高烧死菌丝。发菌时料温控制在22--28℃,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在60%左右为宜。发菌期间注意观察温度变化,料温高时应翻垛,散热降温,以有利于发菌均匀一致。
     六、覆土栽培
     菌丝发菌20天,菌丝长满全袋,再养菌5天即可入棚覆土栽培,方法是:将菌袋脱袋,将两袋横排,中间加一竖棒,南北做畦,每畦以摆放85--90棒为宜。然后用土将菌棒埋严,上部覆粗细混合土3--5厘米(埋棒用土以壤土为宜)。所用覆土使用前拌入1--2%的石灰,喷洒适量敌百虫和甲醛溶液,覆膜闷埋24--48小时,以杀菌灭虫。同时调好湿度和pH值(7--8),驱散药味后即可供使用。
     七、出菇管理
     菌棒入棚覆土后20天开始出菇,这之前,保持棚内温度16--25℃,在适宜的湿度管理下,生物学转化率为141--152%,即1公斤培养料可生产出1.5公斤左右的鸡腿菇,而温度高于25℃时,生物学效率仅为80%。此外,还应保持棚内有充足的氧气和适宜的光照条件。
     八、采收
     鸡腿菇的子实体7--8天后长大,在菌盖尚未打开时即应及时采收,否则,鸡腿菇成熟开伞后放出的黑色孢子能使其子实体产生自溶现象,会大大降低鸡腿菇的商业价值。
     九、二潮菇管理
     头潮菇采摘完毕,将畦面菇根、死菇清理干净,补覆肥土,畦面喷水,按正常管理进行二潮菇出菇,以后三、四潮菇管理同上。鸡腿菇一个生产期可收3--5潮。
     十、病虫防治
     鸡腿菇抗杂菌能力极强,一般不需用药物杀菌,仅在覆土前用敌杀死和甲醛溶液杀死土壤中的杂菌和虫卵即可。(新乐市农业局 朱增改 邮编:050700)
     摘自于2003年第6期《河北农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招租,详情进入。

广告联系|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春雨菌业 ( 黑ICP备13005302号-1 ) 本网站为公益性服务网站,刊载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权利之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GMT+8, 2024-5-2 06:30 , Processed in 1.539515 second(s), 5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