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春雨菌业
查看: 1200|回复: 0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捕食性子囊菌的起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1)
发表于 2013-7-8 21: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防螨虫,就有金雕防虫灵
2012年7月3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杏忠研究员和University of Texas的安志强教授共同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与进化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捕食性真菌是通过营养菌丝形成的特化捕食结构来捕获线虫、变形虫等微小生物作为营养源的一类特殊来群。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特性,捕食性真菌的起源与进化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兴趣。在2007年,由刘杏忠研究员和安志强教授共同领导的研究团队对捕食性子囊菌(占捕食性真菌的90%以上)捕食结构的进化历程作出较为详细的论证,发现原始捕食结构由于捕食机制的不同,分别形成了主动类的收缩环捕食结构和被动类的粘性捕食结构(PNAS 104:8379)。随后,SCIENCE(318:1743, 2010)报道了一种已灭绝捕食结构的真菌化石。Duke University的Heitman教授认为这两项研究为研究捕食性真菌的系统发育铺平了道路( Faculty of 1000:1098524)。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刘杏忠研究员和安志强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精心选择的、代表6种捕食结构的 16种捕食性子囊菌的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片段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的化石证据和分子钟计算,推测捕食性子囊菌的祖先可能起源于4.19亿年前;在2.46亿年前,主动类的收缩环捕食结构和被动类的粘性捕食结构发生分化;而粘性捕食结构在1.98-2.08亿年之间快速分化并形成现存捕食结构的主要分支。而基于捕食结构为收缩环的Drechslerella stenobrocha基因组数据,通过独立的时间校正点对1069个同源蛋白序列分析,推测主动类的收缩环捕食结构和被动类的粘性捕食结构的分化事件在2.60亿年前,与上述分析结果高度接近。
      由于捕食性子囊菌两次重大分化事件的发生事件接近于2.51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物种大灭绝事件和2.01亿年前的三叠纪-侏罗纪物种大灭绝事件,研究团队进而推测物种大灭绝所导致的大量有机物,促使线虫大量繁衍,而真菌为了获取氮源以及在恶劣环境压力胁迫下,可能驱动了子囊菌捕食能力的进化。该研究为真菌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新的理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招租,详情进入。

广告联系|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春雨菌业 ( 黑ICP备13005302号-1 ) 本网站为公益性服务网站,刊载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权利之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GMT+8, 2024-5-4 01:45 , Processed in 1.669181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