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春雨菌业
查看: 2040|回复: 0

茯苓棚室代料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1)
发表于 2012-8-8 20: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防螨虫,就有金雕防虫灵
茯苓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广泛用于中医临床、中成药、保健食品加工及出口。目前的茯苓生产主要以松树段木或其树蔸作栽培料,选择砂质土壤坡地作栽培场,使用新鲜菌核或人工培育的菌丝菌种作种源,进行人工栽培,故茯苓生产每年要砍伐大量松树,直接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而且现有的栽培方式还需占用大面积的土地,并容易遭受不正常气候的影响,极大制约了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次报道了在棚室内以代料方法栽培茯苓的初步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栽培菌株T1由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提供。

  1.2 栽培料配制
  参照段木栽培方式准备松枝碎块、松木屑和小松木条。松枝碎块是在段木栽培冬季备料时剔除的松枝条截断而成。松木屑来自松木加工厂,晒干后使用。小松木条是在冬季备料时选取直径约4 cm的松枝,截成25 cm长,风干重约0.5 kg。
  配方A:松枝碎块70%、松木屑28%、石膏1%、蔗糖1%、含水量65%
  配方B:松枝碎块50%、棉籽壳48%、石膏1%、蔗糖1%、含水量65%
  先将松枝碎块在1%蔗糖溶液中浸泡8 h左右,然后分别按照配方A、B混匀,加水使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菌袋采用聚丙烯塑料菌袋(53 cm×24 cm×0.05 mm),每个菌袋装入鲜料2 kg, 中间加一根松木条,每袋合计鲜料重约2.5 kg(合干料重约2 kg),菌袋为两端开口、套环。为防止菌袋被培养料刺破,菌袋外面再套一层同样的菌袋后高压灭菌2 h。冷却后在菌袋两端各接入茯苓麦粒菌种约10 g,25 ℃温室内培养至菌丝发满菌袋。
  1.3 菇棚层架菌袋覆土栽培
  试验在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食用菌试验菇棚中进行。在菇棚床架上先铺上旧草席,再垫约5 cm厚的砂砾土。将长满菌丝的菌袋用消毒过的小刀划成约20 cm的长条形划口,便于袋内培养料透气,横卧平行摆放于床架砂砾土层上,每隔20 cm摆放一个菌袋,在菌袋口用“诱引”技术,将50 g新鲜菌核紧紧接植在小松木条截面处,再覆盖砂砾土于菌袋之间,菌袋上覆约5~7 cm厚砂砾土。保持菇房通风,通过喷水控制砂砾土湿度在30%左右,随时检查菌袋及菌核的生长情况。
  将两种配方的菌袋各分3个区组,每个区组有4个小区,按四层层架自上而下,设置配方A分别编号为A1,A2,A3,A4;配方B编号为B1,B2,B3,B4。每个小区有7个菌袋。
  1.4 大田坑穴菌袋覆土栽培
  试验在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乡九资河村茯苓种植场内进行。参照茯苓段木栽培选择适宜场所挖栽培坑穴,大小80~90 cm×30~35 cm×20~25 cm,穴底与坡面平行。采用1.3中的方法将菌袋划口并接种菌核,菌袋横卧摆放于坑穴底部。菌袋上覆厚约5~7 cm的砂砾土,修好排水沟,随时检查菌核生长情况。
  根据试验场地情况分三个不同的小区,第一小区在栽培坑穴的砂砾土上建有低矮简易棚,第二小区在栽培坑穴上不设遮盖。A、B配方在两个小区中各设42个栽培坑穴。每个栽培坑穴放置1个菌袋。
  第三小区中以松树段木为原料设置栽培对照,按照段木栽培方法,先下窖接菌种,每窖接“诱引”菌核50 g,用3根松树段木成品字形排列,3根段木合约8~10 kg。栽培在5月底开始,10月下旬收获。
  1.5 生物学效率的计算
  生物学效率=收获的茯苓菌核的鲜重/培养料干重×100%
  其中对于菌袋培养料干重,配方A为松木屑、松枝碎块和小松木条自然风干重量之和,配方B为棉籽壳、松枝碎块和小松木条自然风干重量之和,对照处理为松树段木自然风干的重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菇棚层架菌袋覆土栽培产量及分析

  菇棚层架菌袋覆土栽培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在菇棚栽培中,配方A的平均产量及成活率均高于配方B,但较好的A3、A4 平均产量也仅288 g、284 g,这可能与室内温差、通风条件以及覆土层有关,菇棚内昼夜温差仅4 ℃左右,并且通风主要依靠四周的窗户,不如大田中通风状况好,且覆盖的砂土质地和通气性也不如产地砂砾土,覆盖也不够均匀。A1、A2、A3 、A4四个小区的产量也各不相同,可能与棚室内各层通风条件有关;A1位于最上层,其通风环境不如在处于窗户附近的中下层。配方B大部分菌袋被污染,成活率仅为10.71%,可能由于棉籽壳容易被杂菌侵染,且划口的菌袋中棉籽壳失水较快,在砂土偏干时,茯苓菌丝生长受抑制,更易被杂菌污染。室内湿度控制主要靠人工喷水,土层湿度一般控制在30%左右,有时喷水不均匀也是导致污染加重的原因之一。在栽培过程中,出现过前期菌核生长增大,菌核体积较大(周长和直径),但后期由于被污染腐烂而重量减轻的情况。
  
  2.2 大田坑穴菌袋覆土栽培产量及分析
  大田栽培结果如表2。在试验区,昼夜温差约10 ℃;从茯苓菌核产量和成活率来看,配方A明显优于配方B。在搭有低矮简易棚的试验小区,配方A茯苓菌核接种成活率达到92.85%,接近于对照的段木栽培接种成活率(96%),且产出的最大菌核鲜重达到490 g,较所接种的50 g“鲜菌核”增大约10倍;平均产量达到365 g,平均生物学效率为18.25%,也接近于段木栽培对照(22.22%);在露天栽培的试验小区,菌核接种成
  活率仅53.57%,平均产量为264 g。在有简易棚的试验小区,配方B的菌核平均重量仅有176 g,最大的菌核230 g,菌核接种成活率为63.64%,而在露天栽培的试验小区中,配方B的接种菌核全部腐烂,菌袋也被污染。
  从实验可知,在窖面上搭有简易棚的栽培效果较好,可能由于低矮简易棚使用细树枝及黑色遮阳网等材料,初夏多雨时可遮蔽雨水,盛夏高温时可以遮荫降温。在露天栽培中,温度过高、砂土水分偏多或偏少均不利于茯苓菌核生长。配方B在两种处理中栽培结果都不理想,在茯苓菌丝培养过程中,配方B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茂密程度都优于配方A,且菌袋中有菌丝膜出现,表现出菌丝生长旺盛,接种菌核后,连续观察,发现前期配方A、B中菌丝和菌核都生长良好,但后期配方B出现较多的污染。
  
  3 讨 论
  
  采用配方A进行大田栽培时,窖面搭置低矮简易棚的方法效果较好,茯苓的成活率较高,虽然它的生物学效率与传统段木栽培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种模式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如增加菌袋培养料,或采用3个菌袋呈“品”字形排列等方法。本试验中,为了聚集营养和促进菌核形成,菌袋里放有一小松木条,用于栽培时接茯苓“诱引”,观察发现,一些“诱引”菌核可直接生长在培养料上,菌丝和菌核仍然生长良好,今后试验可以尝试不放小松木条。在室内栽培的昼夜温差约4 ℃,而大田栽培温差可达到10 ℃,且室内处于通风环境较好的小区,产量高于其它小区,表明菌袋中菌核生长与温差大小和覆土层通气状况密切相关。配方B中有较多的棉籽壳,虽然菌丝发菌阶段和菌核生长初期长势较好,但后期均出现严重污染,采用棉籽壳栽培茯苓菌核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茯苓代料栽培,特别是采用农作物废弃料替代段木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香菇等食用菌的代料栽培技术经过多年努力才逐步走向成熟,目前的试验是我国药用菌茯苓的代料栽培技术研究的起点,要取得栽培技术的完全突破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和生产实践。(李 剑 王克勤 苏 玮 傅 杰 熊 欢 边银丙 《食用菌学报》)
  
  参考文献: 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招租,详情进入。

广告联系|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春雨菌业 ( 黑ICP备13005302号-1 ) 本网站为公益性服务网站,刊载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权利之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GMT+8, 2024-4-20 21:36 , Processed in 1.548675 second(s), 5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