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春雨菌业
查看: 2091|回复: 0

猪苓林地栽培技术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1)
发表于 2012-5-30 20: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防螨虫,就有金雕防虫灵
傅世贤李树森   张前福周志强
猪苓,别名猪屎苓、地乌桃等,以其色黑而零落似猪屎而得名。属真菌类多孔菌科核菌属药用真菌。以干燥菌核入药,为利尿药,行水、利湿、消肿,并能止泻,治疟。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首先从猪苓中分离出猪苓多糖,后经临床实验证明,猪苓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有明显疗效。
一、猪苓的形态结构
(一)子实体,俗称“猪苓花”、“千层蘑菇”可食用,每年夏秋季节当气温在20℃左右时,在靠近地面的菌核(黑苓)顶部长出,菌柄基部相连,上部大量分枝,形成树状一大丛菌盖,高30—37厘米,小菌盖圆形直径1—4厘米,表面灰白色或淡黄色,形似花丛,为猪苓有性繁殖器官,孔状菌,孢子无色椭圆形。
(二)猪苓菌核有黑、灰、白三种不同的颜色和形态。分别称做“黑苓”、“灰苓”和“白苓”。这三种不同颜色的菌核,是在不同年限长出,前后相连,后者是由前者生长发育而来的,代表了猪苓菌核生长发育时的三个不同阶段,即由种苓(母苓)当年---白苓--第二年灰苓---第三年黑苓--多年枯苓的无性繁殖生长过程。
1、黑苓是黑颜色的猪苓菌核,是由灰苓生长发育而成。但在形成黑苓之后,因其生长年限、菌丝的老嫩颜色、菌核软硬和折干率等的不同,可分为黑苓和老苓(枯苓)。黑苓,颜色黑但无漆黑光泽,其中有一部分呈褐黑色,由头年灰苓刚转变为黑苓,或转为黑苓时间较短。菌核用手捏有弹性,掰开断面菌丝为白色或浅黄色,其菌丝生命力和繁殖力强,可用来做种苓,扩大栽培,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从菌核上萌发新苓(白苓)。如手捏菌核顶手无弹性,断面菌丝为黄色或灰黄色者,这种黑苓菌核可加工成商品猪苓。再继续生长,表面颜色黑而光亮,菌核内部菌丝木质化程度高,并在菌核上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空洞,形似枯木,故叫枯苓。这种菌核只能加工商品。
2、灰苓由白苓生长发育而成。表皮灰褐色或灰黄色,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质地松泡体轻,断面菌丝白色、幼嫩,折干率仅28.3%,只能做种苓。灰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核上萌发白苓。
3、白苓 当种苓栽培接上蜜环菌营养后,在适宜条件下,菌核里的菌丝,不断发生繁殖突破菌核表皮,不断繁殖增多形成菌球,表面菌丝致密成一层白膜,即形成新的菌核——白苓。皮色乳白,薄而幼嫩,无弹性,质地软易烂,生活状态常附着在黑苓或灰苓表皮,易脱落,不具备消化吸收蜜环菌的功能,靠母苓供给营养生长膨大,离开母体即会死亡,是猪苓一生中生命最脆弱的阶段。但也是猪苓产量的基础,猪苓栽培窝内白苓萌发多,生长发育好,窝产就高。因此在每年冬季和夏季白苓生长发育期,严禁翻窝,白苓一碰就掉,造成很大损失。白苓含水量高,折干率仅为12.6%,几乎无内含物,烘干后呈米黄色空皮。
(三)菌丝体〓猪苓菌核菌丝体无色透明,具有横隔,呈不规则分枝,有锁状联合。
二、猪苓的生长习性
猪苓喜欢生长在气候凉爽湿润的环境,怕高温干旱和水浸泡。在秦巴山区海拔1000—2000公尺均有野生分布,主要是杂灌林、阔叶混交林、次生林中分布较多,而在原始森林、竹林、高山阴坡、中山密林中分布较小。伴生的树种以桦树、枫杨、栎、麻栎、柞、野山楂、泡桐、杨、柳、女真、竹林均有分布。
(一)温度〓当地温在10℃左右,土壤含水量在35—50%时,猪苓菌核开始萌动,12℃左右新苓(白苓)开始萌发,14℃左右白苓快速萌发,个体生长速度加快,18℃—22℃生长最快。当温度高于22℃时停止萌发新苓,超过28℃时猪苓菌核生长受到抑制,超过30℃停止生长。因此栽培猪苓相对海拔要高,气候要冷凉,高温干旱(低浅山)或高山背阴坡湿度偏低对猪苓生长均不利。
(二)湿度〓猪苓对土壤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要求都比较高。土壤的含水量35—50%,低于30%猪苓停止生长。土壤质地为微酸性,PH值6-8之间,腐植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但在栽培实践中,除中高山区,而海拔千米以下林地腐植质层较薄,在栽培时必须在坑内多增加枯枝落叶,让其腐烂之后形成腐植质,使土壤疏松透气,并能蓄含水份,抗旱保墒。对栽培环境里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5—90%之间。因此栽培猪苓只有在海拔千米以上,才会有理想的自然条件。
三、猪苓的营养和生长发育
(一)猪苓的营养〓猪苓是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才能繁殖生长。蜜环菌以菌索形态侵染灰苓和黑苓,不侵染新萌发的白苓,因白苓不具备吸收消化蜜环菌的能力。蜜环菌索沿着猪苓表皮生长,并贴于菌核上,蜜环菌索和猪苓菌核上均有片状脱落,菌索的一点或几点皮层细胞迅速分裂,产生新的分枝,对猪苓菌核形成多点侵入,菌索皮层细胞不断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菌索,向菌核纵深不断扩大侵染范围。由于密环菌的侵入,猪苓获得了赖以生存的营养,当外界条件适宜时,猪苓菌核即可萌发出新苓。
(二)猪苓菌核生长发育〓当猪苓菌核接蜜环菌后,吸收蜜环菌营养,在适宜条件下,在春、夏和秋季,母苓上随时都可以萌发出新生的白苓。一般在4、5月间,当地温升高到10℃左右,土壤含水量在30—50%时,猪苓开始萌动,在黑苓、灰苓菌核的几个点,菌丝突破表皮,发出几束洁白绒毛状菌丝,开始数量很少,逐渐繁殖增多成菌丝团,渐变成米粒大小的菌球,在菌球表面菌丝致密成一层白膜,对菌丝起保护作用,菌球就依附在母苓上,依靠母苓提供营养。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到七、八月平均地温达到18℃左右,白苓生长速度加快,到秋后可长成大小不等的白苓,并在白苓上分生几个分枝,顶端有白色生长点,后端颜色逐渐加深。冬季气温逐渐降低,猪苓生长渐慢,新生的白苓及分枝白色生长点,颜色加深,由白变黄,变为黄灰色,越冬后变成灰苓。经过第二年生长,秋季灰苓由灰变褐黑色,越冬变成黑苓。以上即是母苓萌发出白苓,白苓至灰苓,到变成黑苓的生长动态。因此,白苓、灰苓和黑苓,大体上为母苓春栽后生长当年,次年、第三年不同生长年限的猪苓菌核。
(三)离层的形成〓通过对野生猪苓和人工栽培猪苓的观察,在同一块猪苓上有白、灰、黑三色猪苓菌核,前后相连,成一整体。当黑苓或灰苓上萌发出新生的白苓时,老苓和新苓表皮都被一层黑皮和白皮包着,此后白皮颜色加深,呈灰色至黑色,。则两块苓体便被两层黑皮隔开形成离层,互相粘连较紧,掰开时可见到互相粘掉表皮后,露出一个不规则的菌丝白斑。在栽培环境良好,营养供给充足时,一年即可形成大的菌核。但当生长环境条件较差,遇到高温干旱,生长速度大大减慢,或停止生长。当适宜环境再次出现时,又继续生长,在苓体上便形成一个葫芦状细腰,有时一年内同一个苓体上出现2—3个细腰,掰开细腰中间有菌丝相连。这样的猪苓规格质量差,碎苓块多,产量较低。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选地不当,同时管理工作没有完全做好。
四、猪苓栽培
(一)栽前准备
1、备料〓提倡栽小窝,每窝用树棒5—7根,直径10—12厘米,棒的2—3面砍好鱼鳞口。用当年新培养的优质菌枝1公斤,树枝节1.5公斤,杂木树的落叶1公斤。
2、选种苓〓选择中等大小(平均单个重16—20克)黑苓或灰苓做种。灰苓的菌丝幼嫩可全部做种,黑苓应选菌丝为白色或浅黄色,手捏菌核有弹性,一般菌龄短的黑苓做种。较大的种苓,也可以从细腰或离层处掰开分栽。
3、选场地〓根据野生调查和略阳、留坝县猪苓栽培的经验,在秦巴山区猪苓栽培可分为:海拔800米以下一般不宜猪苓生长栽培;800—1000米可以栽培,但不是最佳环境,应选择早阳山林下栽培,遮荫度应在七阴三阳杂灌稀疏林地;1000—1300米半阴半阳稀疏林下,是栽培猪苓较理想的环境;海拔1400米及其以上,地处高寒,宜选阳山,晚阳山,稀疏林下,阴蔽度为三阴四阳。据2007年4月留坝县城关镇芥菜沟猪苓栽培基地,采挖1400窝2003年栽培的猪苓,总产6000多斤,平均每窝下种量250—350克,5根树棒加蜜环菌种1—1.5瓶栽培,海拔1300—1400米,稀疏林地,晚阳山,鲜重100克的猪苓较多,最大的一个猪苓重1000克。相反,在同海拔阴坡种植的产量较差。
4、选择栽培地土壤〓土壤是猪苓菌核生长发育的基质,猪苓生长过程中,除蜜环菌和树木须侧根系为其提供养分外,还要从土壤基质中获得水分、微量元素等物质。因此,首先要土壤疏松透气,不积水、不板结。以含颗粒状团粒结构,疏松的腐植土最适宜猪苓生长。其次是含腐植质的黄砂壤,黑砂土。石渣土、粘土、黄泥土均不宜栽培。经试验对比,在同等条件下,粘性较大土壤比含腐植的黑砂土栽培,猪苓平均窝产量相差一半左右。
(二)栽培方法
1、栽培时间〓人工栽培猪苓,收获期即是栽培期。结合翻窝收获商品,用种苓继续扩大栽培,并将小块种苓及与蜜环菌连在一起的菌核仍留在坑里,重新加上树棒,粗树枝和枯枝落叶,过3—5年又可采挖。
根据几年来实践,以春栽最好,当年萌发的新苓越冬即变为灰苓。而冬季栽培后,随气温不断降低,当年不萌发新芽,还要第二年春季地温回升之后才能形成白苓。更重要的是冬季开挖,当年形成的白苓还未转变为灰苓,很容易在采挖或栽培时碰掉,损失很大。故建议除挖到野生种苓,一年四季随挖到随栽,人工栽培的猪苓最好春收春栽。
2、挖坑〓主张栽小窝。选择大树下或杂灌林内挖坑栽培,或在间伐的林间空地采取环山梯地式栽培。利用大树和间伐后树桩栽培,挖坑应距离主根1米远左右(利用2—3级侧根和毛细根)挖坑,杂灌林可在树间较平坦地方挖坑。林地栽培的优点是,土壤中各种树根、毛细须根交织生长,猪苓最喜欢生长在这些树根中。粗细树根是蜜环菌的营养来源,也是猪苓生长间接的营养来源,故有“长效菌材”之称。挖坑时尽量保留树侧须根,对伸入坑内较粗的侧根在两侧砍好鱼鳞口,更易传菌,栽猪苓时埋入坑内,参与树棒、树枝感染蜜环菌后,形成营养网络,使猪苓菌核更多、更快、更早接菌,奠定高产基础。
猪苓野生状况下在土壤中分布较浅,一般深40厘米左右,因此猪苓栽培坑宜浅,不宜深。坑深30厘米,长、宽各70厘米,新生的猪苓菌核有向两侧放射状向上生长的习性,最终形成倒三角状的锅底形。栽后第三年就有菌核露出地面,故有“十猪苓,九露头”之说,这时每年冬、春季节应在坑面栽培层添加菌材、菌枝一层,满足营养需求。
3、栽培方法
(1)菌枝加树棒伴栽〓先在坑底铺枯枝落叶一层,压实厚1厘米,将备好的树棒5—7根取来平压在上面。棒间距离10厘米,将种苓250—350克取来,在棒的两头(各1个)和两侧(各3个)均匀摆放靠紧。取新培育的菌枝1公斤,夹放在种苓两侧和棒间,一头必须紧接种苓或鱼鳞口,在菌枝的空隙填加树枝节,要放平压实,空隙用腐植土填实,防止在空洞积水造成杂菌感染。用枯枝落叶填充棒间厚10厘米,将全坑铺平,用土封顶,厚15厘米,坑口要平,以蓄积雨水和截留坡上滚下来的虚土落叶,坑面用落叶树枝覆盖即可。
(2)蜜环菌种树棒伴栽〓用棒、用种和栽培方法均与菌枝树棒伴栽相同,但是每窝用蜜环菌种1—1.5瓶,其不足处是投资比用菌枝多。但一次到位,节省劳力和时间,可有效的防止杂菌感染,同期对比产量与菌枝栽培基本相同。
(3)菌材加新棒栽培〓这种方法是最初使用的栽培方法,其用料和栽法与前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用2根新培养的菌材加3根树棒,或3根菌材加4根树棒,经几年生产实践和对比试验,其产量均比用菌枝或菌种加新棒低,原因是后期营养不足。尤其是用栽过天麻的菌材又用来栽猪苓,产量相比更低。栽过天麻的菌材只能用来做添加材料,每年春季白苓萌动前在坑面加一层,而不能当成主料栽培猪苓。
4、栽后管理
(1)抗旱防涝〓猪苓喜欢凉爽湿润的环境,干旱高温对其生长影响很大,应及时补水或加厚覆盖。猪苓怕积水浸泡,容易引起幼苓泡烂。夏秋季雨水多及暴雨后应及时排水并将坑面盖好,防上露棒。
(2)添加菌材树枝,培植猪苓后续营养〓猪苓的生长周期较长,2—3年只能长成种苓。虽有黑苓,但因刚由灰苓转色或只生长一年,菌核软,菌丝较嫩,含水量高,折干率低(约3斤干1斤),商品质量差,效益低。人工栽培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商品量,根据实践经验,真正称得上商品的猪苓,至少得生长五年,改变目前碎苓多,大商品少的现状。因栽培时用8—10厘米的树棒,1—2年后,其木质纤维已被蜜环菌分解利用,又不能及时添加菌材树枝,蜜环菌营养源得不能及时补充,使猪苓生长缓慢,产量不会有较快增长。因此在猪苓栽培后,从第三年春天开始,每年要在坑面栽培层加一层菌材和树枝落叶,为长出地面的猪苓提供营养,使猪苓持续健康生长。
(3)严禁人畜践踏,防止猪苓散架后与蜜环菌脱离,停止生长。
(4)病虫害及其防治〓猪苓病害国内尚未见有专门报导,比较常见的是蜜环菌材感染杂菌,应在栽培时严格选择菌枝菌材清除枯枝落叶杂菌。虫害主要有蛴螬、鼢鼠、野猪等。虫害以咬食菌材、蜜环菌素和幼嫩的猪苓菌核,造成减产,兽害打洞、毁窝危害。
防治方法
①用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栽前喷洒枯枝落叶,以杀死虫卵。②虫害发生期用90%敌百虫稀释成1000倍液,在窝内喷洒防治。
五、收获加工
(一)收获〓猪苓栽培五年后采收,主要为商品和部份种苓。如需扩大栽培可在栽后三年采收,大部分为种苓,可有少部分符合规格的商品猪苓。
(二)加工〓猪苓收获后的商品苓,去掉泥土,晒干或烘干即可。平均折干率40-45%左右。
主要参考资料:
1猪苓林地高产栽培技术〓(略阳县食药用菌专家顾问组、略阳县食用菌开发中心)〓2005年5月
2、猪苓林地栽培技术〓傅世贤〓2006年10月
作者:傅世贤〓汉中市药材总公司〓〓主任中药师
李树森〓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系〓教授
张前福〓留坝县科技局〓〓〓〓农艺师
周志强〓汉中市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Z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招租,详情进入。

广告联系|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春雨菌业 ( 黑ICP备13005302号-1 ) 本网站为公益性服务网站,刊载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权利之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GMT+8, 2024-4-25 20:16 , Processed in 1.515851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