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发表于 2014-8-16 16:41:35

中科院研究员杨祝良痴迷研究蘑菇

  2014年3月,国际真菌学主流期刊真菌多样性发表了一篇论文,该文构建了世界牛肝菌科的分子系统发育框架。德国有位真菌学家对此评论说:“给出该科如此清晰的分类框架,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这篇论文的通信作者就是一位痴迷于蘑菇研究的人——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杨祝良。
  十年磨一“菌”
  为了研究蘑菇,杨祝良首先拜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臧穆为师,在臧先生的指导下开展大型真菌的分类研究。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所继续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但臧先生认为有必要送杨祝良出国深造。
  很快,他获得了一个院公派进修的机会。1993年,杨祝良在德国去进修时,申请到了德国基金会提供的博士生奖学金,这使他可以专心开展自己心爱的蘑菇研究。1997年,他以“特优”的成绩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到昆明,立志用学到的一技之长,探索菌物王国的奥秘。
  万事开头难,回国后杨祝良就像刚刚“断奶”的小孩,什么都不适应,缺少经费和研究条件让他一度产生过离开科研领域的想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坚信只要看准目标,发挥自己学到的本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行的支持,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几个月后,他申请的项目被批准立项。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科研工作中,继续从事蘑菇的分类研究工作。2001年他被破格提升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获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在“百人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他选择了牛肝菌科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牛肝菌科既有重要的食用菌,也有易混的毒菌,在国内外因误食毒牛肝菌而中毒的事件频频发生,但要分出哪些可食,哪些有毒,并非易事。该科真菌能与十余科植物形成外生菌根关系,表现出较强的生态专一性和适应性,物种繁多、形态多样、结构复杂,属种区分困难,亲缘关系不清。牛肝菌科被认为是真菌分类中最为困难的类群之一,真菌分类鼻祖弗莱斯(E.M. Fries)曾说“没有比牛肝菌更棘手的了”.
  杨祝良带领他的研究团队花了十多年,在“百人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提出了一个“牛肝菌家谱”,给牛肝菌科里的各亚科及属标定了位置。他们的工作不仅仅在于揭示了哪些是食用菌,哪些是易混淆的毒菌,还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与“蘑”共舞
  蘑菇的种类繁多,但人们对蘑菇却知之甚少。因此,有人曾说,我们面临许多未知的蘑菇,有的蘑菇是“魔鬼”,一不留神,误食毒蘑菇的人就会被魔鬼牵走。
  1990年7月,云南西北部的一个山村里,阿托像往常一样上山给玉米施肥,下午感觉浑身无力,便扛着锄头回到家里。第二天一大早,妻子喊他起床时,发现阿托已经一动不动了。接下来的几天,村里相继死去多人。这种状况持续了多年。这引起了疾病防疫部门的注意,于是卫生部门派专家前来调查死因。疟疾、鼠疫、克山病……能够查到的都筛查了,专家们都排除了,那究竟是何病呢?不能确定,于是暂名为“不明原因猝死”.到2006年8月类似事件已发生了100多起,死亡人数超过300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元凶”.
  一天,疾控中心一名科技人员突然想到,难道是未知的蘑菇“作怪”,他们采集了一些样本,送到昆明植物所,请真菌专家鉴别一下。所里安排多名专家研究,结果发现:那些人类未知的“魔鬼”就是致死“元凶”.杨祝良参加了研究,发现导致“不明原因猝死”的“魔鬼”之一——毒沟褶菌。于是,除了撰写科研论文,他们编写了宣传册,教当地人掌握这些“魔鬼”的形状和特点,远离它们。杨祝良与“蘑”共舞,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眼光,不但帮助国内疾病预防、食品监督等有关部门鉴定了大量疑似有毒的蘑菇样品,解决了百姓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乐在菌中
  2012年4月,杨祝良到一个小学去讲课,他给学生讲蘑菇的基本知识。刚开始时,老师介绍说:“今天,我们邀请了蘑菇先生杨祝良,给大家上课。”杨祝良觉得这个称号好。他说:“蘑菇先生,就是先知道蘑菇的人!这个叫法准确,我不就是一个先知道一些蘑菇的人吗?”
  多年来,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采集了大量蘑菇标本,掌握了第一手珍贵的科学资料。他利用形态解剖特征和分子进化证据,深入研究采集的标本,对我国西南蘑菇资源有了深入认识。到目前为止,他发现4个新亚科、7个新属和约100个新种。他利用自己“蘑菇先生”的优势,通过各种媒介和国内学术会议,大力普及蘑菇科学,不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毒菌识别能力,而且在我国真菌分类研究和学科发展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他培养了博士12名,其中数名学生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或国家奖学金等,多人成为我国真菌研究的重要力量。
  有一年农历大年三十,别人都忙着回家过年去了。杨祝良还在实验室,忙到下午六点多才回家。从四川来他家过年的亲戚,一早发现他人不在了,问他的妻子,他的妻子说:他上班去了。别人问他苦不苦,他说:“我乐在菌中。”
  杨祝良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NSFC-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973”项目的课题等等。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独立出版德文和中文专着各1部,参编英文专着3部。他在高等真菌系统发育、生物地理与分子进化研究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部分成果获得同行好评和认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科院研究员杨祝良痴迷研究蘑菇

广告招租,详情进入。